第二百二十四章 七种冤枉杀人-《龙神异界维和记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第六是风水害人:收买风水专家,迁移破坏别人祖墓的风水,以陷害他人产生灾祸。

    第七是庸师误人:庸师不善教学害人子弟,而误了人家子弟的一生。

    以上七种冤枉杀人的方法,虽然都不一样;然而冤枉的杀死人,则是一样的啊!像这种的罪过,是不为天律所赦免的;不是发生**,必定会遭天谴;虽然说是杀人,但其实就是自杀啊!

    宋朝有位禅师,年轻的时候喝醉了酒,在与人争夺钱财的时候,奋力的重击对方;而那位被他打到的人,立刻就死了。他因为畏罪而逃到远方,后来因为忏悔而出家勤苦修行,于是就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成为大禅师;并且还升座说法,学生有好几百人。在他七十几岁的时候,忽然有一天早晨,他沐浴之后就升座,告诉大众说道:‘你们不要动,不要说话,看老僧了却四十年前的一桩公案-坐到中午的时候,有一位士兵突然的来到禅寺,扳起了弓箭,想要射杀禅师。老禅师就向士兵合掌说道:‘老僧在此等待您已经很久了啊!-士兵惊奇的说道:‘我与和尚素不相识,可是为什么一见面就想杀你呢?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缘故啊!-老禅师说:‘欠债还钱,公平交易,但请下手,不必迟疑!-并且回头对大众说道:‘我死了以后,你们请这位居士吃饭,饭后送他回家。如果你们有半句责怪他的话,就是违逆了上天,背叛了师道,不是我的弟子啊!-士兵听了禅师的话,就更加的疑惑;于是一定要禅师说个明白。禅师说:‘你因为已经隔世又轮回投胎,所以你才会忘记了啊!而我仍然在世,所以没有忘记-因此就把从前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士兵;而士兵本来不识字,忽然就大声的唱道:‘怨怨相报何时了,劫劫相缠岂偶然?不若与师俱解释,如今立地往西天-说完之后,手持著弓箭,就站著往生了。禅师于是下座,为他落发,取了法名,更换衣服之后,就将他放入了龛中;自己也跏跌而坐,向大家道别之后,就坐化了。

    取非义之财者,譬如漏脯救饥,鸩酒止渴,非不暂饱,死亦及之。

    凡是贪取不义之财的人,就像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,去喝那鸩鸟毛浸过的酒一样;这种的漏脯鸩酒都是含有剧毒,不但不能够获得暂时的醉饱,而且死期也马上就到了啊!

    本节又申明贪利的害处,因为世人好利的心很重,所以太上才会婆心殷切,反覆的叮咛,再三的提醒。而世人所犯*杀凶逆等等的罪行,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够造作的,而且造作这些罪业的人,也是不多见啊!惟有在获取钱财这方面,则是千变万化,而又很难加以查问的。因为天下没有不用钱财的一天,所以天下也就没有不取钱财的人啊!既然天下没有不取钱财的人,但是世人取财的方法,合乎义的很少,而不合乎义的则很多,这也是不用问就可以知道的事实啊!

    太上对于此事却是谆谆的训戒,就是知道世上有非义取财的人,也就有了非义失财的人;因为一个人若是快意,另外一个人就会伤心;或是一个人快意,而却使得十个人,百个人,乃至千万个人伤心啊!

    须知天道好还的道理,上天是大公无私的,怎么可能会特别厚爱非义取财的人呢?然则在冥冥之中所积累的不幸,神明就会想要使这些事情得到公平的处理,因此,必定都会积极的加以处置了。太上知道其中的缘故,而用正大的言词警戒人说:‘不要取-可是人们却不听;于是就婉言的晓谕世人说:‘不可得-可是人们不相信,于是就用警惕的言词来劝人说:‘得到不义之财,不吉祥啊!-而世人也是只图目前,不想以后;因此就不如唤醒世人说道:‘得与不得,都是相同的啊!-这样世人的贪财之心,或许会因此而减少啊!所以就以漏脯鸩酒来作譬喻。因为漏脯鸩酒,都是非常的毒,只要入到口中,马上就死,人就是再怎么的狂妄愚笨,也没有明明知道是漏脯鸩酒,而却大吃大喝的啊!知道了非义之财,就是漏脯鸩酒,则虽然有千万的不义之财垂手可取,也必将会坚持的拒绝而不肯接纳啊!这不就是得与不得相同了吗?所以得到之后而不用,岂不是天下无益的弃物吗?而人们却为什么要坏尽了心术,使尽了机谋,以求取天下无益的弃物呢?

    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;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。

    这个心起了善念,善虽然还没有去做,就已经感动了吉神,跟随著护卫,希望他善行圆满而多方的赐福;或是心中起了恶念,恶虽然还没有去做,就已经感动了凶神,跟随著监察,等待他恶贯满盈而多方的降祸。

    这里拈出了心字,就是在告诉世人:祸福之机,全在一心;希望世人在源头处,就知道必须要谨慎啊!我们仔细的推敲这个‘夫-字与‘或-字,有不是出于善就是入于恶的意思,所以应当与孟子尽心篇的‘鸡鸣而起章-一同的参看。

    而所谓心起者,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刚刚开始的时候;一念虽然非常的微细,但是却能够感动天地鬼神;人若是能够起了一念的善心,只此一个善念,就是破除地狱的灵符,斩断群邪的慧剑,渡过苦海的慈航,照破黑暗的明灯。若是起了一念的恶心,则畜牲、饿鬼、地狱三途的恶道就会现前,而沉沦其中永无止息啊!所以吉神与凶神,都是随著人心善恶的念头招感,而立即的就跟随著到来,并不须要一丝毫的等待啊!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