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七章 【新货到了】-《明末小地主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这让上次买镜子的商家大为不满,不是不满郭家,而是指蜀王府,麻痹的太不讲究了,你揽食大家伙儿没意见,都是这么过来的,能理解,可你一家吃独食就没道理了,这些商家背后的东主哪个不是大人物?合着就你一个藩王能耐是吧。

    现在更好,郭家连铺子都关了,这是不打算继续出货了啊。大家骂完又开始后悔,当初怎么就没有多买些,现在是有钱都没地儿买去了,眼睁睁的看着银子化成了水啊。

    蜀王府其实也不算吃独食,还有一批蜀王府的分支王公跟着分呢,但镜子只有那么多,简单一分就没了,哪儿还轮得到其他的官宦,这就在事实上造成了吃独食的局面。

    在四川,蜀王一系经过两百多年的繁衍,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。

    首任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,洪武十一年封,二十三年就藩程(成)度(都)府,到现在传了十五代。世传初代蜀王朱椿得鸿宝书于内府,子孙擅长黄白之术,藩王之中以蜀王最富。

    1423年,朱椿去世。往后,藩王府的红石牌坊迎来送往了12位“好学能文”的蜀王,川中百姓两百年来,不被兵革。

    《明史·诸侯世表》记载,被赐封的蜀藩郡王有多支,大致可分为几大系统:

    一是蜀献王朱椿的直系后裔中,被封在四川的郡王有崇宁王、崇庆王和永川王3支,华阳王因争夺蜀王嗣位而被封到了省外(湖南澧州)。

    二是承袭蜀王爵位的郡王有罗江王、保宁王、通江王3支。

    三是旁支郡王,有黔江王、内江王、德阳王、石泉王、汶川王、庆符王、南川王、江安王、新宁王、东乡王、隆昌王、富顺王、太平王13支。

    以上3个系统的郡王,没有封地,只有食邑。他们没有到食邑就居,而是都居住在程(成)度(都)。他们的府第紧邻蜀王府,其中内江王府在体仁门东,即今CD市区内姜街,原名内江街;德阳王府在广智门西,石泉、南川、庆符王府在广智门外,南川王府在体仁门左。

    此外,还有一支叫寿王的藩王,是从外省迁入四川的,被安置在保宁府(今阆中市)。寿王是成化帝的第八子朱祐榰,最初被封在江西袁州府(今江西宜春市)修建府第。当地官员以当地条件“不堪为言”为由婉拒,朝廷改在保宁府建造府第。正德元年(1505),寿王又改到德安(今江西德安县)就藩。

    所以说,蜀王朱至澍也觉得冤,这么一大堆的龙子龙孙都望着他,怎么就吃独食了呢?

    郭达在跟郭大路商议之后,就以答谢养病期间这些商家的看望为由,私下里挨个拜访了一遍,言语之间婉转隐晦的提到,郭家还有些除了镜子之外别的东西,但是很忧愁现今的形势下郭家没法再明着出手了。

    这些话全是言语之间隐含的意思,绝对没有明着说出一句,至少得琢磨过后才能明白一些,如果不重视郭家,听过之后就完了,那,对不起,这事儿也就跟你没关系了。

    郭家是小户,现在又被蜀王府盯上了,怎么看都再也没有出头之日了,所以大部分的掌柜都没把郭达的拜访当回事,只有“聚宝号”“德隆商行”“四海商行”这三家底气硬东家的势力跟蜀王府差不多的商家掌柜,认真看待了郭达的拜访,他们得到的指令是无论如何都得分出一杯羹来,不用太在乎蜀王府。意思就是只要蜀王府不直接来撕破脸,那就继续跟郭家交易,如果真有事了,那就...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