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七百二十四章-《重生之我是大明星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2/3)页
    对《功夫之王》的诟病,最集中的就在于片中对中国文化符号的异化上,美猴王大闹蟠桃会的故事,跟少林寺默僧、耍醉拳的游侠、扔飞镖的小姑娘杂糅在了一起,再以一个美国青年的经历勾连在一起,并且通过金箍棒的传说,搞成了决战紫金之巅的大杂烩,未免让中国观众们觉得牛头不对马嘴。
    可吴珂博始终都认为,《功夫之王》对中国文化的异化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,这毕竟是一部主要说英语的电影,是拍给欧美观众看的,国内的票房只不过是此片票房的附加值而已,吴珂博的目标观众群本就不在于此。
    对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欧美观众来说,能够将本片纳入他们的视野,这才是最重要的,首先得让他们知道有美猴王、金箍棒这些文化元素,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他们的认识。
    有观众认为玉皇大帝操一口流利的英文很别扭,可《木乃伊》里的古埃及祭司不也说英文吗?
    《特洛伊》里的古希腊贵族不也说英文?
    《决战中的较量》里的苏联红.军战士不也说英文?
    这也是没办法的事,世界影坛是好莱坞一手遮天的,中国电影人想要输出自己的文化,就必须以一种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接近他们,一步步深化,才能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。
    在吴珂博原本的计划里,《功夫之王》只是第一步,先让欧美观众们熟悉这些中国的文化符号,引发他们的兴趣,以后再来真的。
    如果单纯的从这个角度上看,《功夫之王》无疑是成功的,要知道,某些国家为了输出自己的文化英雄符号不惜大撒美金,而欧美观众看《功夫之王》还是要自掏腰包的。
    既能挣钱,还能宣传自己的文化,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吸引力。
    而且,在《功夫之王》中美猴王、默僧、醉仙这些人物形象固然与传统中华文化中的既有概念有些出入,但在性质上还是光明正大的,他们全都是正义、善良的,代表着真、善、美的力量。
    《功夫之王》塑造了一个另类的美猴王,不过再怎么说,这美猴王还是个银幕英雄的符号,是千里迢迢穿梭“无门之门”过来的美国青年的精神偶像,对一个美国观众来说,美猴王跟蝙蝠侠、超人、蜘蛛侠们的作用无甚二致,所以,在大的方向上,《功夫之王》是弘扬了中华文化,提升了我们民族的银幕文化形象的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