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 四个玩一个-《宋胆》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    第(1/3)页
    送走忽必烈和张简之,赵维也未停歇。
    和赵与珞、文天祥、江钲等人准备行装,于十月中旬,登上了回转中原的海船。
    是的,赵维这趟将奔赴四川,因为忽必烈那边很快就会传回消息,安西王府私开海路,图谋不轨,乃为叛逆,委友邦之军代为征讨,收拢川陕之地。
    到时候,巴蜀宋军将名正言顺的占领四川、甘陕一线。
    那必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,现在的四川诸将和文官肯定不够用。
    这次回去,就是支援四川军政的。
    只是临走之前,由杨太后做主,赵维推波助澜,强行让亲爹和阿桑完了婚,也算了却了赵维的一桩心事。
    本来吧,阿桑祭司是不太同意这个事儿的,实在是她根本就没见过赵与珞。
    别看赵维把亲爹夸到天上去了,但是没见过就是没见过,心里还是没底。
    况且,你看文天祥,看江钲,再看苏刘义,也都是四十多岁的年纪,比赵与珞大不了几岁,可一个个都跟七老八十一样,阿桑不能不在心里犯嘀咕。
    这成王不会也面生老相吧?她可不想把后半辈子交给一个糟老头子。
    结果,一见成王本人,好吧,阿桑立马就改口了。
    “就说能生出宁王这般俊俏的儿子,本人不会太差嘛!”
    阿桑不但不反对,而且玛雅人的奔放性子,反倒让她有点主动。
    而赵与珞,一方面是皇命难为,另一方面混蛋儿说的也对,他才四十多岁,正是当打之年,与其指望赵维给家门添子添孙,还不如自己来呢!
    婚事虽然办的匆忙,却也是一时佳话。
    可惜国家是为重,“老俩口儿”没热乎几天,却是又要分别。
    本来,赵与珞可以不去的,戍北多年,该他修养。但是,媳妇虽好,可孙子更好。
    算起来,小赵鼎都六岁了,还没见过爷爷,却是要赶紧过去看看。
    况且,他这个当爹的,和赵维这些年也是聚少离多。将来人家又要去元朝当驸马,见面更少,也是借机多些相处的时日。
    .....
    十二月初六,去四川的宋船还在海上,即将到达安南港。
    而忽必烈北归的船队,却已经到了千岛城。
    如今的千岛还在宋军手中,由太尉张世杰亲自镇守,无人敢犯。
    忽必烈此行的终点,不是更北边的元地,正是千岛城。
    张世杰出于国体,亲自在海港迎接。
    忽必烈见到他,却也少不得一番感慨。
    “世杰本为元将,是朕不知珍惜啊!”
    张世杰本来是张柔的部将,也就是张弘范父亲的手下,后来因为违反军纪,逃到宋地。
    谁也没想到,一步步走来,却成了大宋的肱骨之臣。
    对此,张世杰自不好答什么,无声一礼。
    忽必烈也是不好深谈,向张世杰客气道:“说也惭愧,此番确实要麻烦世杰。”
    张世杰一笑,上礼回道:“元帝说的哪里话,既然两国修好,实乃万民之福,世杰自当遵守约定,保元帝周全。”
    是的,忽必烈之所以落地千岛城,不是没有原因的。
    别忘了,北边还有铁穆耳,他要是敢就这么回去了,保不准铁穆耳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。
    半路截杀,借机夺权的事儿,也不是干不出来。
    说白了,权力漩涡便是如此,没什么父子亲情可言。
    上一次见铁穆耳,那还是忽必烈的乖孙子,大元皇位的可期之人。下次见面,却已经是杀机暗藏,你死我活了。
    最是无情帝王家,自古不外如是。
    把忽必烈请下船来,张世杰也是光棍儿,“我朝官家有旨,一切听从元帝安排。不知元帝是何打算,还请示下,世杰好早做准备。”
    忽必烈也不废话,让真金自怀中取出一份赵昺的密旨交给张世杰。
    张世杰一看,略有沉吟,看了一眼忽必烈身边的张简之,最终还是点头了。
    “没问题,世杰马上点二十万殷军交给元帝。”
    忽必烈一笑,“世杰莫要舍不得,朕只是借用,之后必还!”
    倒是看出张世杰的心境,可是没办法。
    按理来说,有张世杰和宋军在,忽必烈大可不必如此。
    可是,他是忽必烈,有些事可以将就,有些事却是将就不得。
    铁穆耳毕竟是他自家的事,如果张世杰代其解决,那忽必烈的老脸就不用要了。
    涉及尊严,忽必烈想自己来。
    第二天,宋军开始向元军交接千岛城军政两务。
    五日之后,张世杰领大军撤出千岛城,回归西雅图。
    同时,长草、大林等城也纷纷撤走,独留二十万殷人军队由多林刺、莱加带领,暂留千岛城。
    十二月十二,也就是宋军撤走的第二天,忽必烈以大元皇帝诏,命晋王铁穆耳、之前与忽必烈同至扶桑的太傅、同录军国事伯颜、镇国大将军张弘范、中书省同平章事阿术,以及扶桑诸文武暂置职权,前来千岛城见驾。
    此诏书发下去的同时,忽必烈在新崖山与宋廷和谈的诸多细节,其实早就已经在元朝内部传开了。
    忽必烈与大宋议和,变向割让川陕的消息,也自然被群臣知晓。
    甚至老爷子要纳赵维为驸马,并有心传位的消息,在上层之中也不算什么秘密。
    如今,摆在大元诸臣面前的有两条路:要么,遵从圣意,去千岛城见驾;要么.....干脆反了算了。
    与大宋和议,割地让位,这和卖国有何区别?忽必烈是老糊涂了吗?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