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因多分了房给山三郎,山三郎也必须拿出这部分折算的银钱给大房二房平分。 最后便是田地了,慕朝当下实行的是均田制,凡是成年男丁都可分一百亩田地,但这一百亩地,真正归自己所有的只有二十亩的永业田。 永业田可世代传袭,另八十亩的口分田死后朝廷收回,生时可耕作,只需按时给朝廷缴纳粮税。 虽然一百亩地听着多,但青山村所在的乡是个狭乡,因地势多山,分到手的田能耕作的很少,大半都占在了东西南三座山上。 山家三个男丁,加在一块儿实际在耕耘的田地也不过几十亩,各人分的田都是当初在村长这里划分好的,分家只需拿取自己的部分就是,要分的则是山大石留下来的二十亩永业田。 “你们爹留下的这二十亩田,不算没开垦的荒地,一共七亩,以往都是大郎在打理,所以大房分得三亩,二房和山三郎各分两亩。”村长徐徐说道。 其实别说山大石留下的,山家所有的需要耕作的地基本都被山大郎包圆了。 山二郎被逼弃学后不学无术,地里的活做不了,山大郎便帮他在镇上寻了些力气活养家。 山三郎则自幼求学,杜氏根本舍不得他做农活儿。 家里三个男丁加起来的地,便有三份粮税要缴,杜氏便要求山大郎带着三个儿子日夜辛劳耕作。 这回分地,山二郎提出要将三兄弟的田地进行规整,说是便于之后打理,将连片的划给了自己和山大郎,那些不连片且难以耕作的给了山三郎。 被人捏着把柄的山三郎敢怒不敢言,存在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只一眼,允了这件事。 银钱、房屋、田地都分干净了,剩下的就是杜氏的供养问题。 杜氏自然选择随自己亲儿子住,哪敢跟着大房或者二房,生怕受磋磨,大房和二房因此便该向杜氏给出孝敬。 原本二房就和杜氏有奉养的约定,这回直接砍了一半,金氏也有学有样,跟着二房定了下来,杜氏屁都不敢放一个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