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1972年,华夏鲁省银雀山,发现了一座西汉墓葬!” 一阵风吹过,舞台另一侧的灯光亮起,几个科考人员围在一起,整理着手中的资料! “老师,我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,才二十多岁,而这些出土的竹简可是有两千多岁啊!” 一个带着眼镜的小伙子一脸兴奋的看着刚刚出土的这些竹简,忍不住的有些颤抖! 他的老师笑了笑,低头拿着放大镜观察着这些竹简上的字迹,突然老师惊讶的说道, “齐桓公问管子曰?难以置信啊,这竟然是先秦时期的史料啊!” “这也太珍贵了吧!” 先秦时期,在华夏的历史上,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。 可以说,整个华夏五千年的文明,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达到了思想的最高峰。 如今距离先秦最少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但是我们现如今的思想高度,别说超越先秦了,就连先秦时期的思想高度都无法触摸到! 如今我们学习的国学典籍,大部分都是出自那个时代! 可以说,先秦时期的思想,还潜移默化的指导着我们现在人的思维! 不过,在秦朝统一之后,秦始皇文书坑儒,项羽火烧阿房宫,战火之下,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和资料彻底的消失了! 撒贝尼站起身来,一脸严肃的说道, “这些竹简被运往了京城,由专家鉴别,银雀山汉墓竹简的内容,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,国家文物局在京城专门设立了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!” 撒贝尼仿佛就是一个局外人一样,看着这些专家们废寝忘食的研究整理这些埋藏了上千年的竹简! “吴王问孙子曰……” “齐威王用兵,孙子曰……” 一名年轻的研究员一脸疑惑的看着自己的老师,问道, “老师,为什么会有两个孙子啊?” 其实这个问题,就算是到了如今,都没有确切的定论! 撒贝尼一脸严肃的说道, “春秋战国时期,百家争鸣,在诸子百家中,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被称为兵家,诞生了许多着名的军事将领!” “据司马迁的《史记》记载,在兵家中有两位‘孙子’!” 这个时候,从舞台的一侧走出来一个面白无须的老人,仿佛是从古籍中走出来的仙人一般! 司马迁! “孙子武者,齐人也,以《兵法十三篇》见于吴王阖闾!” “孙武既死,后百余岁,有孙膑,忌进孙子于威王,威王问兵法,遂以为师。” 第一位孙子名曰孙武,是齐人,见到吴王阖闾的时候,献上了自己的《兵法十三篇》。 而孙武死后百余年,战国时期,齐国将军田忌向齐威王引荐的另一位孙子,叫做孙膑。 “这些竹简的出现,很有可能会解开《孙子兵法》的争论啊!” 这群考古研究者们十分的兴奋! 也难怪他们会这么的开心,因为《孙子兵法》传到了如今,究竟是孙武写的,还是孙膑写的,一直都没有一个定论! “老师,这《孙子兵法》有什么争论啊?” “从宋朝开始啊,这《孙子兵法》的作者就存在着争议,有学者认为是孙武所作,有学者认为是孙膑所作!” 一个研究者将一枚竹简递到了老师的面前,说道,“老师,您看这枚竹简!” “存亡之道,不可不察……” “是《孙子兵法》!” 众人看到上面的字迹,顿时兴奋不已,看来这个千古的谜团,终于要在他们的手中解开了! “文物,是历史的见证者,它会做出最肯定的回答!” 撒贝尼一脸笑意的向前走着,一字一顿的说道, “银雀山的汉墓出土的竹简,解开了《孙子兵法》作者到底是谁的千古谜团,今天,在《典籍中的华夏》,就让我们一起来识读孙武所作的《孙子兵法》!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