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随嬴政令下,多名内侍端着一盘盘竹简送到李斯等人面前桌上。 作为大秦重臣,每天处理政务都是和竹简打交道,早已经麻木,只是仍好奇这竹简中记载的是什么? 莫非又和那李念有关? 嬴政交代了句“众卿若是看完一份,可与他人交换!”,也看起了王绾呈递有关制舆台的竹简。 君与臣都在阅览,章台宫内一时如图书馆般安静,只有竹简被翻动之声。 大臣们要看的竹简要比嬴政要看的多,且还要交换观阅,因而嬴政率先看完。 在他看来,王绾、李斯、淳于越等人所制定的制舆台律令已经十分详细,从中还可看出哪条是淳于越提出,哪条是李斯所提,哪条是糅合了双方意见所成。 果然,将淳于越丢过去是对的,可以限制李斯的那些法家想法,使制舆台不会变成又一个廷尉府。 但对制舆台是否按这么成立,嬴政决定暂不表态,先把这些竹简给李念看看,看那小子能否指出问题。 而观阅竹简的众臣越看越脸色沉重,哪怕是赵高也神情肃然。 他们所看的这些竹简上记录的事简直惊人:一为改大秦官制;二为修大秦律法;三为大王称皇帝的流程。 对修改大秦律法,众臣不意外,毕竟嬴政的态度已经算公开了,秦律须改,使之适于天下,但怎么也没想到大王还有修改大秦官制的念头,那称皇帝的流程也是颇为详细,就像有人已经按此称过皇帝一般。 这念头甫一生出,便立刻被众臣否去,这如何可能? 自古以来虽有三皇五帝,但从未有人将“皇”和“帝”合于一起,大王绝对是有史以来第一位称皇帝的君王。 可如果在大王以前,没人称过皇帝,写这些竹简的人又是如何想出这么详细具体的流程,得有多高才华智慧? 难道又是那李念? 众臣发现他们今日想起李念的次数也太多了! 王绾暗道:‘此人之才旷古绝今,难怪能为大王重视。’ 李斯则在寻思:‘难道我想错了,此人并非大王之子,只是因其才智而为大王赏识,不应该啊……’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