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追名逐利,是人之本性。 刘协以声名为饵,即便是各大世家心知肚明也无法忽视,因为“大汉首善”这四个字的含金量实在是太高了。 勒石立碑,以传后世。是他们世世代代毕生追求的目标。 之前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出钱出粮? 因为这么做他们没有任何好处,捐再多钱粮也只能在刘协那里留下一些好感,仅此而已。 至于名声全部都在刘协的头上。 百姓们只知道是天子、是朝廷出的钱粮安置了那几十万黄巾,只会夸赞天子的仁德,他们这些真正出钱出力的什么都落不着。 但现在却是不一样了。 刘协把这份名声给让了出来,给捐献最多者以大汉首善的名头,还勒石立碑纪念。 如此一来百姓们都知道是谁出的力,知道该感激谁、该传颂谁的声名。 善名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,长此以往下去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好处,这笔买卖怎么看怎么划算。 因此即便各大家族心里都清楚这是天子的阳谋,但为了“大汉首善”的名声,他们依然忍不住开始蠢蠢欲动。 只是,谁也没有率先出手。 …… 皇宫,泰安殿。 刘协手中拿着数日以来的捐献物资统计册,对殿内群臣们笑道:“看来我大汉子民还是有着拳拳报国之心呐。” “自捐献告示发出后,邺城以及周边郡县的百姓豪绅们踊跃捐赠,到目前为止已经筹得粮食五千石,钱三千四百贯,布匹以及各种物资也不在少数。” “所谓积水成洼、积土成山,百姓们众志成城齐心协力,朕相信一定能凑齐足以安置几十万流民的钱粮。” 刘协的语气里充满了笑意,可他心里跟明镜似的,百姓太穷了,光靠百姓募捐,起不到多大的作用。 若非其中有不少豪绅商号出力,连五千石粮草,三千四百贯钱都凑不到。 只有这些世家大族下场,才能妥善安置张燕带来的百姓。 群臣闻言,纷纷开口称颂。 “陛下英明!一纸皇榜便能让百姓踊跃捐献,可见陛下受百姓爱戴之深!” “只叹臣家中无甚家资,不然肯定要为大汉出一份力。” “陛下仁德啊!” “我大汉有上天庇佑,陛下定能渡过此次难关!” “臣不才,愿将这个月的俸禄捐献出来,聊表心意!” “臣也愿意捐出此月俸禄!” …… 群臣先是赞颂了刘协一番,然后纷纷表示愿意捐出这个月的俸禄来表示支持。 刘协似笑非笑道:“诸位爱卿的心意朕领了,不过朕深知诸位家中也不甚富裕,所以这俸禄还是留着吧。” “好了,今日无事,退朝。” 说罢,他就直接宣布退朝,起身离开了泰安殿,群臣也纷纷告退,沿着御道离开皇宫。 大臣们三三两两,结伴而行。 杨彪和伏完并肩走向宫外,同时不动声色地问道:“伏公,你打算捐多少钱粮?” “我?我哪儿有钱捐啊。”伏完摇了摇头,叹息道:“几十万流民,我又何尝不想为陛下分忧,但我伏氏实在是有心无力。” 说着他转头看向杨彪道:“倒是杨公你,以杨氏的底蕴,捐个几万石粮食应该不成问题吧?不去争一争大汉首善的名头?” 此言一出,不少大臣的目光瞥了过来。 杨彪的脸色微变,接着苦笑道:“伏公哪里的话,连年战乱,我杨氏底蕴早就消耗没了。” “不过为了支持陛下,我与犬子打算将这个月俸禄捐出,也算是为了百姓尽一份力吧。” 伏完满脸钦佩的赞道:“杨公大义!” 走在他们身后的崔琰也插嘴道:“如此看来,要说这大汉首善的名头,应该非甄氏莫属了。” “甄氏可是要为陛下安置三万流民,如此手笔,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富商,难怪陛下会如此器重甄氏。” 众人又纷纷看向甄氏族老。 当初甄氏族老最先站出来说帮忙安置三万流民,到现在为止甄氏绝对是贡献最大的,没人能够超越的了。 “虚名罢了。”甄氏族老淡淡说道:“首不首善的无所谓,我甄氏可不是冲着这名头去的。” “诸公若是有余力,也可以多多捐些钱粮,毕竟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百姓们定会感恩戴德。” “安置三万流民,已经是我甄氏的极限,老朽很愿意看见诸公捐献钱粮超过我甄氏。” “毕竟都是为陛下分忧、为汉室效力不是么?” 这一番话说得相当漂亮。 群臣自然又是一阵夸赞。 刚来不久便已经打入队伍中的董家家主董重叹道:“我董氏底蕴浅薄,如何能与甄氏相比?不然的话肯定要支持陛下。” 崔琰摇头道:“哎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我清河崔氏组建三千虎贲卫,已经耗尽了家产,实在是无能为力啊。” 其他的大臣们闻言也是纷纷哭穷。 简直一个比一个惨。 甄氏族老深深看了众人一眼,没有说什么,率先走出宫门登上马车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