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是时候展现胸中韬略,让陛下知道他的才能了! 在其余人开口之前,他第一个起身。 “陛下,臣有些拙见。” “爱卿但说无妨。”刘协转头看向司马懿,期待他的高见。 他心中对司马懿的芥蒂虽然没有减少,芥蒂归芥蒂,提防归提防。 可这小子的确是个人才,用还是得用的。 在才能方面,没必要刻意针对他。 司马懿似乎胸中早有良策,神采奕奕道:“臣以为,此时当出兵广平和阳平二郡。” 刘协略微吃惊,说道:“邺城所在的魏郡尚且没有完全复归汉土,此时便着急出兵广平和阳平,是否有些操之过急?” 碗里的饭都还没吃完,就盯上锅里的。 而且广平郡和阳平郡可远远没有魏郡富庶。 司马懿胸有成竹地道:“陛下,魏郡乃冀州第一大郡,人口众多且富庶,肯定要出兵全部占领。不过臣以为占领魏郡,无需劳师动众。” “此番大胜,完全展现出了陛下的兵戎之盛。陛下只需要传旨一封,魏郡的各大城池必然会放弃抵抗,迎王师入城。” “相比于已是囊中之物的魏郡,广平郡和阳平郡才是重中之重。这两郡处于邺城北面,互为犄角,乃是邺城天然的屏障和防线。” “此二郡若是不取,袁绍随时可以再度发兵来攻,而陛下无险可守,此非长久之道。” “故而臣以为,当在袁绍回过神之前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兵阳平和广平。” 司马懿一阵分析,说的是有理有据,头头是道。 刘协听完之后,心里就已经被说服了,但为了保险起见,他还是询问了一下其余人的意见。 看向郭嘉等人,问道:“诸卿以为仲达之言如何?” 兼听则明,偏听则暗。 他对自己有很清醒的认知,他认不认可司马懿的谏言不重要,在场谋士们的认可才是关键。 郭嘉点了点头,说道:“仲达所言与臣不谋而合,广平郡和阳平郡至关重要,当务之急便是发兵曲梁、馆陶,占据这两座雄城。” 荀谌拱手道:“臣附议。” 崔琰亦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。 见众人全都赞同,刘协这才放心,说道:“既如此,那便迅速整顿兵马,使广平郡和阳平郡复归汉土” “此外,朕会下一道圣旨,送往魏郡各个城池。不愿迎王师者,皆以叛逆论处!” 眼下他虽然还没到一封圣旨平定诸侯的程度,但平定邺城所处的魏郡应该不成问题。 若有顽固之辈选择跟着袁绍一条道走到黑,那便让张辽领兵走上一遭。 “陛下圣明!” 众臣纷纷称颂。 确定了眼下的战略之后,刘协看向司马懿,赞道:“仲达胸藏锦绣,腹有良策,朕有仲达,如多一臂膀也!” 话音落下,荀谌、杨修、崔琰三人,满脸的羡慕。 恨不得取司马懿而代之。 唯有郭嘉,死命压着忍不住上扬的嘴角。 这样的誉美之词,他都不记得自己是第几次听到了。 然而,这对司马懿而言,俨然就是第一次。 天子如此称赞,顿时让他激动的浑身发抖。 感激涕零的拜倒在地:“臣定当鞠躬尽瘁,为陛下效犬马之劳!” “爱卿快快起身。” 刘协心中已经有了对司马懿的安排。 此子智谋谁都不能小觑,虽心有芥蒂,但还是得给他多安排点活儿干。 这么好的工具人,可不能白白浪费。 这小子很能活,熬死了曹家好几代人。 他不是要鞠躬尽瘁吗,那就让他在为大汉尽忠的时光里发光发热。 最好和诸葛亮一样,活活累死。 如此,他提前一二十年死,倒不是不可以给他谥文忠。 正事谈完,众臣告退。 刘协从怀中取出那封沮授的绝笔信,拿在手里反复查阅。 检查沮授有没有在里面夹带私货,暗中告诉袁绍关于他这边的各种部署。 好在沮授并没有想着阴他一手,信里的内容并无问题。 大致就是说袁绍必败无疑,希望他能够归降,否则将会牵连整个袁氏。 刘协把信读了十多遍,这才彻底放心。 接着又亲自写了一封信,连同沮授的这封劝降信一同送给袁绍。 …… 河间郡。 仓皇而逃的袁绍,刚回到乐成县,就又迎来了一个坏消息。 田丰将一份战报递给他,脸色凝重的说道:“主公,公孙瓒不知从何处得知河间空虚。自主公走后,就集结所有人马展开强攻。眼下公孙瓒大军,已进驻界桥。” “此外,颜良将军中了诱敌之计,为赵云所伤,损兵三千。若非大公子率领青州军及时赶到,怕是凶多吉少。” 袁绍愤怒的大吼:“诱敌之计,又是诱敌之计!” 邺城那边因诱敌之计而损兵折将,河间这里,还是因诱敌之计而败。 这些人难道不看韬略吗,就只会这一个兵法? 田丰闻言,立马意识到了邺城那边,怕是也凶多吉少。 第(2/3)页